《陕西日报》刊发《画地为天》书评
发布时间:2024-06-20     作者:   分享到:

6月17日出版的《陕西日报》刊发了由白亮撰写的书评文章《文人精神与诗性经验的深度融合》,向读者推荐了总社新书《画地为天》。

1.png

  书评链接:

  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6/17/content_872138.html

  全文如下:

文人精神与诗性经验的深度融合

白亮

  读了远村新近出版的诗集《画地为天》后,我最突出的感受是深度融合。这本诗集,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人精神与诗人几十年诗性经验的深度融合,是众多日常诗意的精神化提升。

  远村的诗歌多有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却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一首首诗歌所散发出的文人精神,从《诗经》而来,从楚辞汉赋而来,从唐诗宋词而来。他同时热爱着书法、绘画,使他身上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崇德尚爱的悲悯情怀。这一点,仅从他诗性叙事的“主角”便可见一斑。他的诗中,不仅出现了诸多古代文人,也多次出现长安、黄河、终南山、农历中的四季、村庄和乡愁等中国古诗词中反复吟咏过的对象。虽然,远村也写了梵高、塞尚、高更等西方画家,但他们都被他传统文人化了。

  总体而言,他的诗尊重传统,画地为天而不是画地为牢,时间性的诗性表达和空间性的画意呈现互相印证,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人向上向善向真的精神。

  在具体的物象选择和书写路径上,大概是因为对以往诗性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也因为网络时代的语境变化,这本诗集里的作品,较之远村以往的诗作更加平实,更加关注当下自我和他人的处境,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这与《诗经》的写实手法和浑朴自然的诗学传统一脉相承。加之从小受“活着”的《诗经》——信天游的滋养,他诗中的句子虽然大多较长,但都具有内在的节拍和音乐性,像书法中的笔法、字法组成了章法,像国画中的墨、线、色彩等元素构成了意境。那舒缓推进又灵活多变的句式,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为许多正在焦虑的现代人提供了慰藉。

  很多时候,诗人的写作,源自对未来、远方、未知事物的抵达和命名的欲望,源自对现实世界的不完美的抵抗,是精神层面的自我突围。这种抵抗和突围,更多地体现在语言引发的矛盾中。在远村的诗中,时间上的快与慢,空间中的远与近,语言里的虚与实,矛盾可谓层出不穷。如何处理矛盾,需要调动诗人丰富的诗性经验,但又需要对以往经验保持警觉。诗中多次出现火焰与雨水,将水火不容的矛盾成功化解的远村,已经找到了一条自我突围的通道。

  诗言志,文载道,虽然不同的诗人不能绝对地“志”同“道”合,但“志”和“道”都是该有的。很多时候,承载的意义越重反而“飞”得越远。但在一首诗中,意义总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出现,不会凝固于一个外在于它的地方,而远村往往不想用词语直接指认,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耐心找寻。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诗集中,几乎每首诗都有“我”或“我们”,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我想,诗人既是现实世界中的受伤者,又是矛盾的调解者,作为受伤者,有理由出场舔舐和修复心灵的创伤,作为调解者,就应更多地保持中立。如果“我”总是在场,会不会挤压读者参与“创作”的空间?倘若从有我之境抵达忘我之境,是否会更具精神穿透力和传播力?也许,这只是我的多虑。

2.jpg

编辑/李宣仪 审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