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出版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发了由总社编辑陈君明撰写的书评文章《落纸惊风起,挥墨意纵横》,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临帖笔记》。
书评链接:
http://dzzy.cbbr.com.cn/html/2023-11/17/content_55924_16761056.htm
全文如下:
落纸惊风起,挥墨意纵横
关键词:临帖 精神品格 中国美学
陈君明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高手众多,南慕容、北乔峰、小和尚虚竹……武功招式也层出不穷,凌波微步、六脉神剑、斗转星移……这中间有一位最独特的人——朱子柳。他使得一支判官笔,“笔杆儿横扫千军”,而且舞得意态纵横,酣畅淋漓,一招一式都来自中国书法的名碑名帖。对战金轮法王三弟子霍都,他先用《房玄龄碑》,楷书在一招一式中被他“写”得法度森严,宛如书帖般一丝不苟。后又长袖飞舞,狂奔疾走,出招全然不依章法,如痴如癫,如酒如醉,如中邪,笔意酣畅淋漓,指走龙蛇,原来此时他“写”的是张旭的《自言帖》……
以上是读阎晓宏先生《临帖笔记》时突然想到的,想来阎先生在读帖临帖的时候也会有这种通神的时刻。因为在读其《临帖笔记》的时候我就想到这个可能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临帖笔记》一书精选了阎先生26篇临摹古代名帖时的心得体会,“临中有感,感而遂记”,“书写心声”,往往几笔便撮其精要,为学书者指点迷津。
在该书的引言中阎先生提到了临帖和读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读帖是临帖的必要环节,通过对所临之帖的研读,体会用笔、结字、章法、布局、轻重提按,甚至用笔速度和气息,在脑中形成所临字清晰的面目。”不知诸位在看《甄嬛传》的时候有没有留意皇后不宫斗的时候的小细节——气定神闲的时候她总是一手拿字帖,一手在空中写写画画,有时候还停下来沉吟良久,时不时还写上几笔。作为一个外行,我觉得皇后的字写得不错。但那时候要是有一本《临帖笔记》,先帮她读帖、临帖,指出字帖里的高妙之处、险要之处,她的字会不会也如嬛嬛的古琴、舞蹈一样为稳固自己的地位立上一功呢?
引言中还提到一点:“在临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帖的内容、背景,还需要了解所临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兴趣爱好等等。临帖时,应努力进入所临之帖书家心境。”其在读钟繇《还示表》时候说:“《还示表》是钟繇小楷之代表作。其刚柔并济的笔法,妙笔凝玄,雍容大度,内涵丰富多变,非其人生之大格局不能也。”关于这一点我也深以为是。联想到目前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收录于《西安碑林全集》的颜真卿《争座位帖》,又名《与郭仆射书》。此为颜真卿写给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书信手稿。信中抨击了郭英乂在两次隆重集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擅自抬高其座次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的佞行。颜真卿的刚烈之气,跃然纸上,姿态飞动,忠义愤发。阎先生说,“帖更贴近古人书法真实面貌”。在《争座位帖》中,这一点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颜公那种激烈、愤怒、痛骂奸佞的情绪飞动!我们能想象出他在写信的时候来回删改,有的地方觉得骂得不过瘾,便回去在空处再加几行,又觉得有些词用得太轻,不足以表达愤怒,便删掉换一个……开始还正襟危坐,行文布局也端端正正,好像要讲道理一般,但是越写越气愤,后面疏密就不那么“得当”了,读信读帖之人,也从书帖中和书家情绪一起起伏,于是便有了这“世之颜行第一书”,让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怒发冲冠的颜鲁公,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阎先生几乎所有的书帖的临赏最终都落到了人的精神品格上,而且对自己临帖的追求也归结到了为人处世当中,即临帖要得其神韵而忘其面目,虽在追踪古人笔踪,但是内里精神却是自家风韵,入得其中又能出得来,正如书中他喜用的道家哲学,出自庄子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更是叮嘱学书之人要持之以恒,“学习书法,一定要临帖,临帖,再临帖。只有不断临帖,才能不断提高进步”。想来要在书法上有所成就,临摹千万遍可能是需要的,要不怎么好多书法家都有“墨池”之典故?
《临帖笔记》还配有二十多幅书法作品,在研习技巧的同时能对照书法,加深体会,可观可赏,可谓一举多得,也可从中感受书者的精神旨归——用最软的笔,写既刚正挺拔,又有飘逸飞动的中国字,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流到笔端,或许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和继承。
编辑/李宣仪 审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