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刊发了由刘永青撰写的书评《茫茫溯薪火,渺渺见精魂》,向广大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关学源流》。
书评链接:
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3-01-14&id=346280&page=10
全文如下:
茫茫溯薪火,渺渺见精魂
刘永青
《关学源流》一书的题记引用了清儒全祖望的诗句:“关洛源流在,丛残细讨论。茫茫溯薪火,渺渺见精魂。”这四句诗烘托了该书的写作初衷——以溯源与析流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展现以张载为宗师的关学演变脉络,揭示宋、明、清三代十多位关学学者的思想特征、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这是一部以新文献、新视角和新方法探索关学源流的力作,综览全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对张载关学思想的再阐释。
《关学源流》首先论述了作为关学宗师张载的理学纲领和思想体系,以此作为关学思想的源头,为关学的流变建构了参照的坐标。该书把《正蒙·太和篇》中的“四句纲领”确定为张载天道论和心性论的纲领,把《西铭》视为张载伦理学和仁孝价值观的纲领,由此提炼出张载理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及概念序列,并以这些概念为理论元素,呈现出张载天人之学的思想体系,构筑起张载理学思想的整体框架,深化了对张载理学思想的总体把握。同时,书中还对贯穿于张载思想学说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原理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展现出张载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特征。
另一方面,该书将张载思想置于关学的历史演变之中,既通过对张载理学的集中阐释提炼出贯穿于关学史发展中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同时也通过对明清关学学者们思想学说及其特征的阐述,分析其思想学说中所融入的张载的思想基因,为读者呈现出基于张载思想传承的关学理论建构过程,在动态的延伸中深化对张载思想的理解。
二是对关学史演变脉络的再勾画。
长期以来,研究者把关学史的演变过程或归结为“衰熄不存”论,或归结为“传续不绝”论。《关学源流》与这两种论点都不同,指出张载之后北宋关学经历了金元两代的“中绝”,至明代得以中兴和续传,由此提出关学史演变过程的“有绝有续”论。在此基础上,该书将关学史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北宋张载创建关学的阶段,二是明代关学的中兴与关中域内多学派共存的阶段,三是清代理学的总结与关学近代转型的阶段。按照三个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选取张载及其弟子吕大临、李复三位关学学者为代表,第二阶段选取了吕柟、马理、韩邦奇、冯从吾、王徵五位关学学者为代表,第三阶段选取了李二曲、王心敬、杨屾、刘古愚四位关学学者为代表,重点考察了这些学者的学说及其对关学的思想贡献,由点及面,勾画出关学史发展的全貌。
在全景展现关学史的发展图像的同时,《关学源流》始终把张载学说作为贯穿于宋、明、清关学“传承史”过程中的主线,用这条主线将关学史发展中的诸多人物及其思想学术活动串接起来,使关学史呈现出前后连贯的整体特征。此外,还以张载之学为源头,强调张载之学伴随其发展的时间向度不断向外辐射、碰撞、交集、融汇的学术张力,由此形成了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之间的学术“交往史”,张载著作和学说对朱熹闽学的“影响史”,关学与朱学、王学等跨地域学派甚至跨国文化之间的思想“交融史”,关学受时代多种因素影响所发生的思想“变迁史”这四条辅线,以“一条主线”与“四条辅线”纵横交错的发展框架和多维向度再现关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三是对“关学”概念的再论证。
该书从时空条件和传承方式两个方面对“关学”概念做出了新的论证,这为关学史的梳理奠定了一个基本的前提,也成为这本书的逻辑起点。
首先,从时空条件看,《关学源流》把关学史的起点定位于张载创建关学的北宋中期,中间经过明代的关学复兴,最后到清末关学的近代转型。此外,该书还批评了关学史研究片面强调关中地域标准的倾向,主张关中地域只是关学思想展现的平台,因而应当把关学史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关学学者丰富的思想学说和传承创新上,应当着重考察关学宗师张载学说的传播和影响。
其次,从传承方式看,与研究者多把关学史的传承标准归结为“以礼为教”“以气为本”等一两条不同,《关学源流》认为,应当建构判别明清关学对张载之学传承的“基准”,这个“基准”包括张载的思想宗旨、思想学说、学行作风、志报理想、精神特质、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内容,这将有助于关学史研究进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状态,避免研究的单一化或片面化。
总之,《关学源流》作为关学思想史研究的新成果,提出了不少新问题,也提供了不少新观点。
编辑/李宣仪 审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