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教育报》在05版高教周刊专版,刊登了我校校长游旭群的署名文章《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文章阐释了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校“四维”学科新布局,彰显了我校不断为推动西部基础教育振兴发展作出新贡献的使命担当。
文章链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文如下:
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游旭群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体系的基石,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水平。而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依赖于高质量的师范教育,高质量的师范教育则建立在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基础之上。当前,师范院校应当牢牢坚持学科建设的主线,奋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谱写新时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在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客观要求中奋发有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集中表现,就是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向基础教育提高师范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性举措。因此,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强化对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教育评价改革目标进一步提出,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我国师范大学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坚守师范大学主责主业,努力建设起能够支撑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强大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推动新时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中改革创新。学科建设密切关联着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高校主体功能的发挥与实现,彰显着学校的办学实力,标识着学校的发展高度。因此,高质量的师范教育必须扎根在一流学科建设之中;推动新时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一流学科是高水平师范大学强校之根本,是推动高质量师范教育发展之依托。高质量的师范教育内含一流的师范教育人才队伍、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适应党和国家战略需求中勇担使命。实现西部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振兴需要强大的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基础教育作为支撑,这就为地处西部的师范院校注入了新的时代使命。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使命,在贯彻以一流学科推动一流师范教育、构筑西部地区师范教育新高地的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以新的学科自觉和育人自觉,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特色学科、如何以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师范教育这一主题,确立了“四维驱动”的学科新布局和发展新思路,即构建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牵引的教师教育学科之维,以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为牵引的文史学科之维,以化学为牵引的理工科学科之维,以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安全学为牵引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维。
“四维”学科新布局以新的学科聚集力量,有力推动着学校师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为推动西部基础教育振兴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强化学科建设的战略性地位。学校成立了党委学科建设与发展委员会,全面发挥党委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作用,以提升学科发展认知为主旨,明确了把学科建设确定为强校主线和提高育人能力着力点的工作思路。
二是建强教育学门类学科和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学校成立教育学部,不断增强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学术研究与服务引导能力;设立教师教育处,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建强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交叉学科创新平台;成立陕西省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展实践研究、政策咨询、培养培训,着力打造国家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研究重镇。
三是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学校健全“学科+学术”特区体制机制,通过政策性资源支持,聚焦西部乡村振兴、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等主题,建设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围绕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学习科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量子信息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建设科学技术高等研究院;发挥在西部边疆研究、“一带一路”研究、宗教研究等领域的特色优势,整合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力量,成立国家安全学院,努力培养造就支撑西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中坚力量。
四是汇聚学科师资力量。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倾力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生机勃勃的教学科研队伍阵容,有机融合学科建设规律、学术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师教书育人规律,激发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