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刊发《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书评
发布时间:2022-05-07     作者:   分享到:

  5月5日出版的《西安日报》,刊发了由梅诗瑜撰写的书评文章《聆听汉字背后的故事》,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2022050714561091.jpg

  书评链接: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205/05/content_112698.html

  全文如下:

聆听汉字背后的故事

梅诗瑜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个字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研究透彻这些汉字,也就是还原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史。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守奎说:“天天使用汉字,但是不知道其文化内涵,只把它当工具使用,确实有点暴殄天物。”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成书前原本是喜马拉雅平台上的音频。转换为文字稿,就变成了厚厚一大本讲义,足足有700多页。在前六讲和最后三讲里,作者简单介绍了一些汉字基础理论和作者对于汉字的理解和展望。在专门讲解汉字的章节里,他通过拆解字形,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内容,讲解了汉字蕴含的文化背景。他还综合了其他学者如段玉裁的观点,从汉字演化的角度,对一些存在谬误的地方进行了修正。

  在开篇这六讲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爨”这个字。长得这么复杂,竟然还是汉语二级通用字!最早认识它,还是因为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姓爨。然后再见到它,便是在课本里一篇文言文的注释中。不过也仅仅只是见到认得,知道什么意思罢了。至于这个字为什么长这样,那就真是一概不知了。直到再去重新拆解分析这个字,才知道来由和表意一致,描绘的就是烧火做饭的形象。

  作者讲解汉字的主要思路是以“人”为核心。侧面的、正面的、站着的、蹲着的、妇女、儿童、身体各个部位……这么多字放在一起,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正面的人是“大”;拄着拐杖的人是“长”;大脑袋举着手的人是“子”……

  这本书让我积累了不少有趣的知识。光是两个“人”就能组成不少的字:“从”是两个前后相随的人;“北”是两个背靠背的人;“化”是一个正着和一个倒着的人;“及”是一个人用手抓住了另一个人。“育”上半部分是个倒着的“子”,这与妇女顺产孩子头先出来有关。庄公寤生就是因为出生时脚先出来而遭到母亲姜氏的嫌弃。了解了这些故事,茶余饭后和朋友聊天的谈资也变多了。

  在每一讲的开头都有讲解要点和涉及汉字,提纲挈领。结尾有阐发与思考,加强互动感,不仅仅有知识的输入,还要求读者在汲取知识之后能有自己的体悟和输出。即使未能亲临课堂现场,却也能收到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点拨。为能够清晰地突出重点,涉及到古文字的字形图片用红色墨水印刷。正文侧边的注释多为推荐阅读文献,空白处也可以边读边写批注。这种设计我很喜欢,感觉读书是双向的,可以交流的。书末将讲解时涉及的汉字做了一份按拼音排序的检索表,查阅起来很方便。

  书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李守奎教授对汉字科普现状的描述:“能者不为,为者不能”。这让我想起了在自然科学领域,大佬难得做科普被民科怒怼,愤而离去。而很多愿意做科普的人又水平不高,科普内容经常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有逻辑上的硬伤,容易误人子弟。正因身边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才深知科普之不易,任重而道远。系统科学、有理有据、严谨认真地讲述汉字,李守奎教授做的就是这样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心生佩服。

  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多研究身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甚了解的事物。不如就从聆听汉字背后的故事做起。

2022050714563018.jpg

(责任编辑: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