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出版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发了由总社编辑张旭升撰写的书评文章《一个女人的<空房间>》,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空房间》。
书评链接:
http://dzzy.cpmj.com.cn/html/2022-04/15/content_55917_14716800.htm
全文如下:
一个女人的《空房间》
关键词:小说 女人 史诗
张旭升
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一个空房间,那个房间只属于最纯粹的自己。意大利农民女作家里娜·戛蒂则在65岁时,用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填满了曾经无暇关照、却始终存在的《空房间》。
《空房间》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原标题为“空房间”,记录了居住在蓬泰诺沃村时的美好童年、少年时光。第二部分原标题为“空房间,再见”,记录了里娜·戛蒂结婚后,离开蓬泰诺沃村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作者在以故居为线的整个叙述中,贯穿以细腻的笔触写了童年的快乐时光以及令人心跳加快的初恋,还原了当时农村农民收割大片麦子的壮观场景,描述了热闹的圣洛伦佐节的集市,回忆了战争带给普通家庭的创伤和痛苦,以及糟糕的婚姻带来的多次迁徙和常年徘徊在贫穷中的生活场景。
“空房间,再见”从她突如其来,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婚礼开始。她被迫和一个陌生人去了罗马,度过了相当难堪的几天。回来后,她正式与丈夫进入他的家庭。但因为丈夫受新思想的鼓动,极力想摆脱农民被压迫的身份。他带着她离开农村,去镇上生活。问题是,离开了家乡,不得不辗转于附近的镇上、乡村,寻找合适的工作。其中,经历了两个孩子的出生和不得不应付几次搬迁带来的各种问题。当然,婚后种种生活的变迁,使得作者逐步远离了土地,进入了城市。这个阶段,像极了中国当下一批人离开故土进入城市生活的情景。想来在这种浓重的、无法稀释的故土情结中,中国读者自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作者再也无法忍受丈夫对生活的疏忽给家人带来的灾难,当她第一次自己做主选择居住的处所时,里娜·戛蒂感到了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她不再事事顺从于她的丈夫,不再听天由命将自己的生活交给别人决定和摆弄。她走上了独撑生活艰辛、尽己所能给孩子庇护的女性之路,也逐渐学会了直面自己的感情,通过辛勤劳作获取雇主的信任、获取丰厚报酬,让家庭不再陷入贫困和饥饿中。
每个人身上都被时代打上鲜明的烙印,人们都习惯在原有的思维定势中,对新事物保持不理解、排斥的态度。和所有普通的女性一样,里娜·戛蒂在做的都是最真实普通琐碎的日常生活,承担着生活给予她的重担。她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生活、对生命保持了原有的一片赤诚、热爱,力争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让孩子和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里娜·戛蒂年岁渐长,人生经历日渐丰富,她似乎从一直苦难的人生经历中找出了什么,那种朦胧的、隐约涌动的情愫,即便是在回顾那么多焦虑、困苦的生活,依然萌生的那种甜蜜。而人们也习惯于在回顾往事时,对曾经所遭遇的苦都不再感觉是苦,因为这一切都变成了自己的财富,变成了可以叙说的、可从中汲取宝贵经验的值得人阅读的东西。
当下的问题却是,无论男性女性,依然面临着日常生活的控制和压迫。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难题。要从中突破出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心。但是,这又不再是个问题,因为总有突破口可以被寻找到。只是每一代的人,都被时代的巨大意志所控制,始终成为的是这个时代想让你成为的人。
当下,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与农耕文明彻底分离,那些依稀在儿时记忆中的模糊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被一一还原。那些不停循环发生在土地上的悲欢故事,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唤起人们对遥远故乡的回忆。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女人的史诗,生长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将所历惊心动魄,甚或激情澎湃,或者无助孤独的一幕幕人生画满墙壁。《空房间》的作者,用叙事的方式,将自己的一生重拾,将记忆重新整合,把真实生活与自己的想象糅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经过记忆粉刷的空房间。
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翻涌着相似的浪花,在不同时空,重复循环相同的故事。她有她的故事,你有你的;或许大相径庭,或许殊途同归。
编辑:李宣仪 / 审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