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发《民间道德、习俗与民间叙事》书评
发布时间:2022-07-05     作者:   分享到:

  7月1日出版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发了由刘云、张以琳撰写的书评文章《一部研究近代河北方言与民间文化的珍本》,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民间道德、习俗与民间叙事》。

2022070415372744.png

  书评链接:http://dzzy.cpmj.com.cn/html/2022-07/01/content_55917_14999370.htm

  全文如下:

一部研究近代河北方言与民间文化的珍本

关键词:河北方言 民俗文化 海外汉学

刘 云 张以琳

  1887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来到直隶东南教区任教职,与河北献县结下不解之缘。1905年,他用献县方言编写的六卷本口语教材《汉语入门》获得了法国汉学研究的最高奖项——“儒莲奖”。在出版一个世纪后,它所蕴含的民俗学、语言学、海外汉学价值得到国内学界关注,渐成热点。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卢梦雅的系列研究视野宏通、考辨细密,对底本和异文的考证工作很见功力,令人印象深刻。她基于法国汉学发展脉络、天主教会口头布道和德化传统等视角,就河北方言的文字化尝试、民间文化与宗教传播的互动等全新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在宋莉华、傅林、刘亚男、吴吉煌、姬艳芳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戴遂良研究的学术空间。

  此次借着“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出版项目运作契机,卢梦雅与任哨奇博士将这一教材第四、五、六卷汇总为一册——《民间道德、习俗与民间叙事》,不仅对近30万字材料进行了点校注释,还撰写了导读和《戴遂良年表》,给民俗、方言、海外汉学等领域研究带来了很大便利。

  其中,该书第一部分以儒、释、道和民间宣扬的道德劝诫内容为主,还收录当地的民间习俗;第二部分收录了经过改写的63个民间故事,主要取材于《传家宝》《笑林广记》《聊斋志异》等作品。这两本文化教材用鲜活地道的献县口语,生动地展现了当地民主的生活和信仰,颇受当时欧洲读者的青睐,“即便是不通汉语者,也可以忽略汉字部分,对此三卷饶有兴趣,值得再版”。它们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民间文化、民族精神、大众观念的好奇,这也正是戴遂良的初衷,他在第一部分的序言中说道:“除了语言,这些故事将告诉大家很多中国的事情,包括大量确切的关于他们私人生活、家庭习惯、宗教仪式、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知识,这样一个伟大民族,如此独特,我们又对之知之甚少,甚至存有偏见。”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不仅学习了西方的学科概念和知识体系,也受益于来华西人的民俗实践活动。《民间道德、习俗与民间叙事》具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编者在导读中作了很好的总结:“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学的调查、呈现和阐释,作为早期汉学的一部分,一方面直接关乎西方人的中国想象的建构,另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人对本土传统的自我想象。因此,这些著述的引进,无论是对民俗学学科的自我认识,还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以戴遂良为代表的早期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建立过程中所发挥的铺垫作用,国内学者应当给予足够重视,这也是本书整理出版的初衷。”

  该教材对方言研究同样有着重要意义。除了《畿辅方言》《燕说》等少数几部文献外,集中反映清代河北方言面貌的存世文献并不多见。而戴遂良不仅用文字形式记录了当时的献县口语,还用西式标音方式对当时献县话的语音系统进行了系统描写,为研究献县话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对汉语方言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戴遂良等西方人士对中国风俗、歌谣、俗曲、民间故事的记录和研究,不仅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今天的民俗研究和方言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2022070415370466.png

编辑/李宣仪 审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