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出版的《福建日报》,刊发了由刘小兵撰写的书评文章《千年汉字耀光华》,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新书《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书评链接:
https://fjrb.fjsen.com/pc/con/202203/01/content_161070.html
全文如下:
千年汉字耀光华
——读《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刘小兵
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经产生,便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泱泱华夏文明,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从近700个常用汉字的产生、释义、具体运用及演变说开去,揭示出“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这一深刻主题。
本书作者李守奎和王永昌,分别系清华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作为文字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学者,二人在中国汉字史的研究上可谓积累了丰富经验。全书着重从“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说解汉字的原则”“汉字未来会怎样”等方面,系统讲解了汉字的深厚渊源和递进过程,精致地绘制出一幅中国汉字的文明图谱。
作为一本讲述中国汉字的大众化读物,《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立足于以具体字例的阐释为主体,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汉字的字形为什么能记录某个意义;二是汉字的字形发生过哪些变化以及怎么解释这种变化;三是汉字构形及其变化,寄寓了古人什么样的文化意蓄。这些要义,如果单纯从理论的角度加以诠释,未必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同频共振。而从具体的某一个字切入,逐步触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汉字话题,这样的解析,可能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基于以上考量,作者精心选取了诸如“人、大、夫、立”等一众生活当中的常用字和高频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揭示出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原理。并将汉字栉风沐雨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嬗变史,依照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一路娓娓道来。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字里字外既彰显出中国人的精、气、神,每一个汉字的背后,实则还蕴藏着很深的人文故事,细细探究,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生活当中,喜欢研习汉字的朋友常常会问,为什么“人”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侧面站立、弯腰驼背的曲状,缘何发展到楷书阶段,却变成了正面站立的形象?今天的“人”字为什么“缺胳膊少腿”了?写一个“大”不是更像人吗?再如,“卧”字的本义和引申之义各是什么?围绕着这些字的由来,岁月迁移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复杂演进?……诸如凡此种种的文字学溯源,在本书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作者既能站在宏阔的历史高度,去探讨具体汉字的研究方向,又能从偏旁、架构等微观层面,分析解读汉字的深邃旨趣。于是,原本静默无声的汉字,在作者由浅入深的讲解下,纷纷褪去了神秘的面纱,在历史的聚光灯下逐一展露出鲜活的面容。那些看似简单素朴的汉字,也以返璞归真的永恒魅力,在时代的大潮中迸发着熠熠的光辉。它们历经千年的淘洗,浸润着中华文化的芬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凝结,一撇一捺里,书写的是最美的中国故事。全书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设问,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将汉字的发展演绎史层层剖解,使我们在窥视汉字完整概貌的基础上,亦能借助作者专业化的解读,充分领略到古文字学本身的魅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字的字形音义有诸多变化,讲解汉字,需要把这些曲折变化分析清楚。凭借多年古文字学的研究经验,作者将其中重要的问题予以提炼,探索着通向汉字真相的路径。为便于读者阅读,全书在每讲文前文后都设置了“本讲要点”“理论延伸与思考”,书后还设置了字形索引。加之在具体的阐释方法上,作者始终遵循“严把学术关”“宏观把握”“理论具体化”“通俗化”“系统化”等原则,使得其专题阐述,也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加上循循善诱式的释义,最终“让古文字变得可亲可爱”,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千年汉字耀光华。品咂完《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那绚丽的中国汉字文明图谱,在历史的烛照下,已然变得愈发壮观和美丽。
编辑:李宣仪 / 审核:王笑一